仲春與暮春之交,清明踏風而來。這一日,既是 “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” 的自然節(jié)氣,亦是 “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” 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當雨水浸潤新土,當柳色染透晴空,中國人的情感便在這天地清明中悄然舒展 —— 既有對先人的綿長追思,亦有對生命的熱烈禮贊。
清明節(jié)是中國重要的“時年八節(jié)”之一。清明作為節(jié)日,與純粹的節(jié)氣又有所不同,節(jié)氣是物候變化、時令順序的標志,而節(jié)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(jié)俗禮儀等內容。
清明節(jié)習俗
1、掃墓祭祖
清明最核心的儀式莫過于掃墓。人們清理墳塋、敬獻鮮花、焚香祭拜,不僅是對祖先的追思,更是對家族記憶的守護。正如《禮記》所言:“萬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”,這一習俗將孝道倫理與民族認同深深鐫刻在文化基因中。如今,代客祭掃、云上追思等新形式涌現(xiàn),但內核始終是“慎終追遠”的敬畏之心。
2、踏青賞春
清明正值仲春,人們走出家門,踏青、放風箏、蕩秋千,甚至“戴柳插柳”以祈福驅邪。古人認為,此時天地陽氣升騰,踏青可吸納自然生機,滌蕩冬日郁結。宋代詩人王禹偁筆下“無花無酒過清明”的蕭索,與今日郊野的歡聲笑語,跨越千年仍呼應著同一份對生命的禮贊。
3、食青團
江南的青團、北方的薺菜餃子,皆是清明時令美食。青團以艾草汁染糯,包裹豆沙或咸餡,油綠如玉,象征新生與希望。這一食俗源自寒食節(jié)禁火的傳統(tǒng),而今已成為春日味蕾的獨特記憶。
微信掃一掃添加